新华跨年诗会名家访谈 | 王家新:别让泪水和小资情调淹没诗歌



王家新 陈俨摄

20世纪90年代以来,王家新的诗歌创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,被视为“朦胧诗”后最重要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,同时他也是“知识分子写作”的主要代表性诗人。王家新曾先后多次来到南京,这一次他选择了用诗歌跨年的方式,他这样评价:“用读诗的方式跨年,更能把我们的这一年感受和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。”
诗人的感情较一般人而言,都是敏感和细腻的,王家新亦是如此,他热爱生活,也热爱发朋友圈,字里行间透露出感情直接又真切。谈及一首诗歌的创作过程,王家新觉得一首好诗首先必须感动自己,“创作诗歌像耕地一样,深深扎入泥土,把你内心很多东西都翻动起来,然后让自己感动燃烧。”
他回忆起几年前,孩子在北京一所小学读书,全家人在那条街上租房住了五六年,来回搬家了好几次,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,在即将搬走的时刻,王家新略显伤感地写下了一首《那条街》,诗中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:而“那条街”也就是“这条街”,正如“这条街”也将变成“那条街”——明年我们的孩子小学毕业,我们也将搬走,但多少年后我会重访这里,我们的孩子也会——我童年的燕子也许会跟着他一起到来。”这样的诗句如浅斟低唱,娓娓道来。“这不是强烈抒情的诗,包含了我近些年生活的很多生活感悟,以及内在情感,这条街贯穿了很多生与死,当下与记忆,内涵很丰富。”
王家新表示,到了如今年纪,写诗不会像年轻诗人那般激情四射,而是尽量冷静又克制,更多地凝结了自己对时间以及岁月的感受,希望读者能够从一首诗中走过他的一生。

2017年,央视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横空出世,口碑与收视齐飞,随即引发了一阵“诗词热”。诗人多了,诗刊多了,诗歌节多了,诗歌重新回到人们的主流视野,对于这种现象,王家新认为,大众需要诗歌,也需要一些诗歌式的心灵鸡汤,但也必须警惕,消费社会的特征就是消解难度,把一切诗歌降低到顺口溜、抒情或心灵鸡汤的程度,“在这种‘集体抒情’中,泪水和小资情调淹没了诗歌,也降低了大众的智商。我们不能把煽情、世俗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,不能把蚊子的哼哼代替了缪斯的歌唱。”
交汇点记者 王慧

